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7-min.png)
他今年50岁,中等身材,憨厚老实,骨子里渗透出坚强与执着;他曾外出务工、开办过制衣小作坊,生意亏本了,自己垫钱支付工人工资,后来东山再起,开起养猪场,当上“猪司令”,脱贫后不忘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。他就是县十佳脱贫之星、仙下乡潭石村和平组村民谢久晶。
谢久晶夫妻俩在给猪喂食
遭遇不幸生活陷入困境
谢久晶20岁跟随同乡外出打工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他积累了一定的资金,日子过得还不错。
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,2010年,他不再外出打工,而在家里开了一个制衣小作坊,从事服装来料加工,并养了10多头猪,增加家里的收入。可是,服装加工好了,加工费却时常久拖不给,导致小作坊里工人的工资没有钱来发。为了给员工发工资,谢久晶东借西凑,到处借钱。
屋漏偏逢连夜雨。2012年6月,谢久晶在送货去县城的途中不幸发生车祸,导致头部受伤,右腿严重骨折。经过两个多月的住院治疗后,他在家卧床调养了半年多。这一年来,他家没有任何收入,医药费及生活支出却是巨大的。
他从事服装来料加工最终亏钱了,身体也没有完全好,右脚至今还有钢板,不能干重活,欠下近10万元的债务,小孩还在读书,生活顿时陷入困境。
2013年6月,当地政府得知他家的困境后,将他列为贫困户进行帮扶。
度过难关主动申请脱贫
身体逐渐好转的谢久晶,2014年起又开始忙碌,一股创业干事的激情被点燃了。
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,他扩大养猪规模的同时,在山上建了一个牛棚,还养了10多头牛50多只狗。当年,他们家的收入就有2万多元。他的小孩又毕业了,开始在外务工。一下子,家里的收入越来越可观,负担轻了。
帮扶干部在养猪场里了解肉猪的生长情况
“党和政府关心和帮助了我,但我不能有等靠要思想。”度过难关的谢久晶,心怀感激,他想到了还有很多困难的人需要政府的帮扶。2014年12月,谢久晶主动向村里提出申请,要求脱贫,“如今,自己家里条件好了,我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。”
脱贫不忘带领乡亲们致富
2016年4月,在县老干局、乡村干部的帮扶下,谢久晶开办起标准养猪场,俨然当上“猪司令”。
由于谢久晶夫妻俩勤劳吃苦,一家公司与他签订了黑猪代养合同,由公司提供种猪、饲料、技术和销售。夫妻俩每天早出晚归,清洗、消毒、喂食……整天忙的不亦乐乎。
如今,谢久晶猪场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,存栏数达到620头猪。他养的黑猪销往广州、深圳和香港等地,年出栏肉猪1000头,纯利润达20余万元。
谢久晶捧着“十佳脱贫之星”荣誉证书,开心地笑了
致富不忘回报社会。目前,他带动5户贫困户加入到了黑猪养殖产业中。今年52岁的潭石村丁屋组贫困户谢金华,母亲80多岁,妻子身体不好,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,日子过挺紧巴的。得知此消息后,谢久晶主动上门邀请他到养猪场里务工,每天有120块工钱。“他是好人啊!在他的养猪场里冲冲猪舍、喂喂饲料等,活不累,又能照顾好家里人。蛮好的!”采访中,谢金华告诉记者,在谢久晶的身上,看到了一种精神,贫困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好吃懒做,自己也要向他学习,靠双手来勤劳致富。
“我打算再建一个猪棚,将养殖规模再扩大一倍,带领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。”谈及下一步打算,谢久晶信心满满地说。